商务部、海关总署:锂电池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新政解读

商务部、海关总署:锂电池及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新政解读

  • 2025年10月10日 09:01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锂电池
[导读]10月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多项新能源核心物实施出口管制。此次管制涵盖三大类关键产品。
10月9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多项新能源核心物实施出口管制。此次管制涵盖三大类关键产品。
 
图片
 
能量密度超300Wh/kg的高容量锂电池,压实密度与克容量达标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镍钴锰氢氧化物等正极材料及前驱体,以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同时被管制的还有卷绕机、叠片机等电池生产设备,以及连续石墨化技术等核心工艺。
 
根据规定,企业出口上述物项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报关时必须明确标注是否属于管制物项并填写相关参数。若填报信息存疑,海关将暂停货物放行,此举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并履行国际防扩散义务。
 
国内市场规模:年产超千亿瓦时,占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
我国锂电产业已形成庞大产能与完整产业链。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达1170GWh(吉瓦时),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其中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占比超70%,达826GWh,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储能型锂电池产量260GWh,消费型锂电池84GWh。
 
在关键材料领域,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能尤为突出。以合肥国轩新材料为例,其已建成年产5万吨生产线,达产后将实现10万吨产能,可配套100GWh动力电池。从全球视角看,我国目前供应全球70%的电池材料和超60%的动力电池,福建、广东等六省市贡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锂电池出口额。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面临重构
供应链紧张加剧。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核心供应国,仅上半年就出口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127.3GWh,其中德国、美国分别为第一、二大出口市场。管制实施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高端正极材料等出口受限,将直接影响欧美车企的高端电动车产能,可能导致部分车型交付周期延长。
 
 
 
价格波动与成本上升。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电池核心组件,我国产能占全球主导地位。管制可能推高国际市场负极材料价格,进而使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成本增加。据测算,若负极材料价格上涨10%,动力电池成本将上升约3%-5%。
 
产能转移与技术竞争提速。为应对供应链风险,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可能加速本土电池产能建设。同时,被管制的连续石墨化技术、卷绕机等设备是提升电池性能的关键,将倒逼跨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球锂电池技术竞争有望进入新阶段。此外,储能电池作为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上半年出口同比增174.6%),其供应链调整也将引发全球储能市场格局变化。
 
  • [责任编辑:jyt]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