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逐“绿”前行 向“新”而兴 走出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

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逐“绿”前行 向“新”而兴 走出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

  • 2025年10月14日 13:38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铁合金,钢铁,钨钼钒,钨精矿,钼精矿,钒铁,钒氮,钼铁,锰矿
[导读]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逐“绿”前行 向“新”而兴 走出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

中国铁合金网: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逐“绿”前行 向“新”而兴 走出保护与发展共赢之路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数据显得格外亮眼。“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量达1131万吨,占全区总产量72%,占全国总产量31%,能效标杆值以上产能占比60%、高于全国30个百分点,产业规模三年蝉联全国第一。全市单位GDP能耗近四年累计下降16.6%。”这一串串数据折射出,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势强劲足。

  走进乌兰察布市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工厂展现在眼前:整洁的道路、成荫的绿树,高耸的原料筒仓、全密闭的矿热炉……这些改变了人们对铁合金企业“傻大黑”的刻板印象。该公司总经理韩永光介绍:“作为铁合金的头部企业,我们有责任通过技术革新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让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凭借距离天津港仅500公里的交通便利、充足的电力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因素,相继吸引吉铁集团、新太集团以及旭峰、雄伟光大、王远实业、山河实业等一大批铁合金企业来此落户,乌兰察布市很快跃升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铁合金产业集聚地和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

  产业发展初期,当地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环境污染重、单位能耗高等问题,矿热炉未封闭、煤气放散“点天灯”等乱象丛生。

  为破解粗放式发展难题,自2021年起,乌兰察布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三个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动(即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改造),推动铁合金产业华丽蜕变,向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针对污染问题,开展集中攻坚

  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把铁合金项目环境准入关,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铁合金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新能源、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针对原有铁合金企业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以来,乌兰察布市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出实招、求实效,全面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动25000千伏安以下普通合金矿热炉全部退出,24台特种合金矿热炉全部完成密闭化改造。针对物料露天堆放、扬尘污染严重的问题,着力加大封闭料棚建设改造力度,累计建成全封闭料棚135万平方米,物料露天堆放问题基本“清零”,物料装卸、堆存环节产生的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工段粉尘无组织排放的问题,研究提出“产尘点位封闭作业,排污环节收尘治理”的思路,持续推进企业建设全流程粉尘收集处理设施,各铁合金企业共新增收尘除尘设施130余套,粉尘无组织排放基本实现集中收集达标处理。针对出铁、浇铸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鼓励企业建设移动式全包围收尘罩,通过新上或改造出铁、浇铸工段收尘设施,使烟气收集效果明显增强。

  “我们家就住在铁合金厂旁边,过去灰尘特别大,都不敢往院里晒衣服。经过这几年的治理,铁合金厂里绿化搞得像花园一样,空气也清新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当地居民刘女士说。通过重点整治、持续用力,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91.6%,分别优于全国4.4个百分点、优于全区0.9个百分点。

加快绿色发展,助力“双碳”行动

  如何在铁合金生产过程中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绿电替代是乌兰察布市给出的答案。

  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冶金综合项目是乌兰察布市规模最大的碳中和项目。该项目以“铁合金系列产品项目”为核心,配套建设“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系列产品项目”和“电炉尾气制甲醇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回收铁合金项目的电炉尾气,将其作为碳素项目焙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能源和煤化工项目生产甲醇的原料,实现节能环保、能源二次循环利用和碳中和。同时,将碳素项目生产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供应给铁合金电炉使用,进一步降低综合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

  “我们企业每年利用近6亿立方米电炉尾气代替天然气,焙烧10万吨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制备17.5万吨甲醇产品,既实现了碳捕集和碳中和,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实现了绿色化生产,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韩永光介绍。

  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冶金综合项目只是乌兰察布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他铁合金企业也将各类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如今,企业余气全部实现回收利用,矿热炉余热源源不断为居民提供清洁供暖,工业废渣摇身一变成为岩棉、吸音板等建筑材料。当地企业通过废弃物精细化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既降低了环境成本,又加快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乌兰察布市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新能源装机规模稳步扩大,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新能源新增并网装机525万千瓦,总规模达1678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的60.3%,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实现历史性突破。在丰川循环经济开发区,内蒙古王远实业有限公司通过自治区首个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项目,实现30%绿电替代传统能源,每年节省煤炭6万吨、减少CO2排放16万吨。

  如今,乌兰察布大地“绿电”澎湃、“绿能”涌动,可为年用电量以“亿度”为计量单位的铁合金产业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已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底气。

  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内蒙古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数据中心智能化中控室,只见十几名员工正全神贯注地坐在监控屏幕前,通过远程操控炉前机器人进行冶炼作业。

  “我们公司属于新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现在集团规模越来越大,旗下有10家企业。为实现科学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我们搭建了IT平台,全面推进集团数据共享,运用阿米巴核算体系,加快打造智能自动化生产企业。通过中控室大屏幕,可以实时精准掌控集团下属多个工厂的生产状态、能耗情况以及人员调度等信息。”集团公司技术部部长刘飞介绍。近年来,该公司不仅在管理上大胆创新,还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多梯队、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目前该集团已累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03项、发明专利12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为了给铁合金产业注入创新活力,乌兰察布市成立铁合金科技创新研究院,汇聚清华大学、中国钢研集团等顶尖科研力量,聚焦直流炉工艺优化、绿氢冶炼等前沿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目前,乌兰察布市已研究形成《铁合金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锰系铁合金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铬系铁合金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3项地方标准。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还建有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发实验室等,参与全国铁合金行业标准制定,拥有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内蒙古景蕾实业有限公司率先在自治区转化应用“直流矿热炉冶炼技术”,成功建成国内首台大容量、全密闭的埋弧式直流冶炼锰硅合金矿热炉。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乌兰察布市广泛应用,使得铁合金产业脱胎换骨,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有力迈进。

  实践证明,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完全可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今天的乌兰察布市正按照“2025年产能超1500万吨、产值超1000亿元”的既定目标,推动铁合金产业向着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大步迈进,带动发电、煤炭、装备制造、运输物流等行业联动活跃。这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替代为底色的产业革命,正推动乌兰察布市铁合金行业在铁与火的淬炼中涅槃重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 [责任编辑:tianyawei]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